自“棱镜门事件”发生以来,人们对信息化投资日益谨慎,为了让信息系统安全落实到自主可控上,企业对IT软硬件国产化做出了一系列动作,以应对设备技术、成本、安全三大信息化挑战。目前,我国在上游的硬件和下游的应用软件已经很大程度上具备了替代国外产品的能力,但是位于中间对于信息安全有决定性影响的基础软件的发展却仍步履蹒跚。为了提高基础软件的国产化,深圳孵化中心为企业提出了以下举措,仅供参考。
基础软件成短板,主攻关键领域
在整个IT产业链中,我国在网络设备、服务器、应用软件等领域,国产化的进程已经有力地推进。但是在基础软件方面,国外厂商的技术和积累的优势仍然明显,国内产品目前尚不能及,特别是在金融、电信等关键行业的核心应用方面,国产化基础软件的替代力尤其不足,特别表现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两个方面。
面对我国基础软件技术积累不足的现状,业内专家指出:“要扭转国外品牌占有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局面,国产品牌首先要正视与国外品牌的差距,尽量在某些优势领域体现出国产品牌不可替代的价值。”近来,在数据库这个国内最为薄弱的环节,已经开始出现面向高端市场进军的国产产品。例如孵化中心长期以来,通过代码反汇编,对核心代码进行改进,软件程序二次开发,重新开发出了面向数据分析的大规模并行计算的高端交易性数据库产品。
引进消化再创新,产业协作替代
从IT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我国在科技领域创新发展的两大重要形式,两条路径相互交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根据我国国情,专家认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对于国产基础软件来说是可行之径。长期以来,通过与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携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针对国内消费者和市场需求来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与创新的应用,在高端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并孵化出了一系列高端产品。
此外,孵化中心还经常通过对产品查漏补缺、元器件替换及软硬件开发等方式以引导企业产品不断完善,从而提升国产竞争力。在国产化替代中,我们还要注意产业链之间的协作,先从成熟的应用系统或模块入手,保障适配性的同时再逐步向上下游关联系统进行替换,最后向基础软件层面延伸,最终实现整体系统的国产化。
基础软件国产化孵化中心破核心技术之殇
发布时间: 2015-07-24